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s://m.39.net/pf/a_6239053.html
随着桃树种植面积的增大,在桃树栽培过程中也有许多病害随之而来,其中疮痂病影响非常大。桃树疮痂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枝梢等,严重影响了桃的商品价值,给桃农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我们广大桃农朋友们头疼的桃树疮痂病问题,现将桃树疮痂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病发症状
疮痂病又称黑星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桃树的果实,有的地方也危害到桃树的新梢和叶片。
1.果实发病
发病多在果实肩部,近果梗处,先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为2~5mm黑色点状,病斑多时汇集成片,严重时遍及全果。
2.新梢发病
新梢被害后,出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病菌只在表层危害并不深入内部,第2年病斑上可产生暗色小绒点状的分生孢子。
3.叶片发病
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部转暗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
二、发生规律
(一)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类嗜果枝孢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芽鳞片中越冬,翌年春天温度达到10℃以上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果实、枝条和叶片上,从角皮层通过表皮细胞侵入后形成菌丝,发育成熟后形成孢子梗,进行不断的侵染。病菌在果实上的潜伏期较长,为40~70天,在新梢和叶片上为25~45天。
(二)发病原因
病害发生与坐果前的温湿度、品种、果园管理等因素关系密切。
1.气候因素
气温在10℃以上时,枝条上的病斑开始产生孢子。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湿度为80%以上。多雨和潮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2.品种差异
早熟品种因为生育期较短危害程度较轻,中、晚熟品种危害较重。油桃因果
实表面光滑,病菌孢子易侵入发病,比毛桃重。
3.清园不彻底
冬季清园不到位,未彻底剪除树上的病梢及剪除的病梢未及时集中烧毁,仍散布于果园内,造成次年病害的侵染,或随便丢于沟渠和河道处,造成病害通过水流扩大危害范围。
4.果园疏于管理
果园内的排水设施不齐全,雨后园内易产生积涝,致使雨后在一段时期内仍保持较高的湿度,造成病害发生较重;施肥过程中,由于对园内土壤的性状了解不足,在施肥中产生偏施或少施的现象,从而造成植株营养不均衡,使树体衰弱、果实表面的绒毛减少,受病害危害的机会加大。
三、发病时间
疮痂病的病菌多以菌丝体在受病的树枝上越冬,次年借助风雨迅速传播,当气温在20~28℃、遇到潮湿多雨的天气时,最易流行侵蚀,一般4~5月产生分生孢子,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病菌在幼果上潜伏期达40~70天,在嫩梢上的潜伏期为25~45天。南方地区气温回暖快,发病高峰会相应提前,特别是密度大、荫蔽严重,排水不良的桃园,更易成为发病的重灾区。因此,在防治上,要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分期赶紧加以预防。
四、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依据园址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选择适当树形和密度,防止树冠交接,改善冠内风光条件,降低湿度,形成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
2.合理修剪
在冬剪时,剪除重病枝及枯梢,以减少越冬菌源。生长季节适时夏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地减轻发病。对大型果品种,在生理落果后,进行疏果和定果,然后套袋,既可防病,又可提高桃果的外观品质。
3.果实套袋
果实膨大期,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喷一次杀菌剂,采收前一周左右去袋,防治桃小食心虫等害虫以及减轻疮痂病的发生。
4.药剂防治
桃花芽膨大前喷3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地面、树体、墙面、柱子全部喷到,铲除越冬病菌。桃花芽露红初期,结合防治蚜虫、螨类喷70%甲基托布津倍液。花后10天是防治疮痂病的关键时期,喷80%多菌灵倍液。幼果期至采收前20天,每10~15天喷1次杀菌剂,有效药剂有12.5%腈菌唑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倍液,喷雾防治,各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