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酸剂根据无酸无溃疡的观点,胃酸则是主要的黏膜损伤因素。通过结合或中和氢离子,降低进入十二指肠胃酸的量,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该离子向胃黏膜的反扩散,通过减少胃蛋白酶活性而发挥作用,虽尚不能达到使溃疡愈合或根除,但可缓解症状和提高溃疡愈合效果。该类药物应用最早,常用的药物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作用快,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大。新型复方制剂,不良反应较小。
2.H2受体拮抗剂该类药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尼扎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其中以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应用最为广泛。该类药能选择性与内源性或外源性组胺(H2)受体相结合,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西咪替丁为最早在国内使用的H2受体拮抗剂,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经济。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如嗜睡、头昏、胃肠道反应等。还有一点就是,该药可透过血脑屏障,大量长期服用可发生幻觉、失眠、烦躁不安、精神混乱等症状。雷尼替丁作为新型H2受体阻断剂受到重视,其抗酸作用比西米替丁强5~12倍,且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小,很受欢迎。法莫替丁为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其药效时间更长,副作用也轻,目前应用较多。
3.胃黏膜保护剂消化性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黏膜保护功能下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防止复发。目前常用的药物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磷酸铝等铝制剂;胶体次枸橼酸铋和胶态果胶铋;麦滋林、施维舒、硫糖铝;米索前列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等。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胃黏膜-黏液屏障,增加碳酸氢盐的分泌,增加黏膜血流和细胞更新,促进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合成。
4.Hp根除药物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根除Hp在消化性溃疡治疗及防止复发中的作用已受到肯定。在抗Hp感染的药物中,单一药物根除Hp的疗效差,而二联疗法的疗效亦不高,已不推荐使用。当前三联疗法成为国内外根除Hp推荐的临床一线治疗方法,其以质子泵抑制(PPI)或铋剂为基础加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可将Hp根除率提高至80%~90%。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不规范应用,甚至滥用,导致Hp耐药率不断提高,根除率不断下降。我国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显示,Hp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平均耐药率已分别达到2.7%、27.6%和75.6%,当前三联疗法的疗效已降低至80%或以下。后来提出PPI三联加铋剂的四联疗法可用于治疗。对连续治疗多次失败者,建议间隔3~6个月,让Hp恢复其活性,然后再进行Hp根除治疗,以便提高Hp根除率。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