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或者十二指肠(与胃相连的一段小肠)的粘膜溃疡病变。普通患者一般区分不清,笼统称为“胃溃疡”,两者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法也相近,故下文统一简称为“胃溃疡”。
每年秋冬交替、冬春交替之时,都是“胃溃疡”的好发季节。据估计,人群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曾患过“胃溃疡”,可见发病率很高。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胃溃疡”,因此患病后常常迁延不愈。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有时能看到那时候的一些“老胃病”患者经常用喝牛奶、喝苏打水等方法治胃疼,甚至还有通过手术切除胃的方法治疗“胃溃疡”。
此后,由于医学家搞清楚了“胃溃疡”的发生原因,认为是由于胃酸产生过多造成,而且发明了有效抑制胃酸药物(起初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近年来是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服药治好“胃溃疡”变得很容易了。
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难题:虽然在服药1-2个月后,绝大多数病人的溃疡都能愈合,但是却极易复发。在停药后1年内,超过七成的病人溃疡又再次出现,有的病人甚至年年复发。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胃溃疡”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发现除了胃酸之外,导致“胃溃疡”的原因还有胃内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参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