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特色经验赏析

时间:2022/7/12 12:03:25 来源:胃溃疡_胃溃疡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女性白癜风好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306/4586354.html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特色经验赏析

张某某,女,28岁

首诊时间:年10月15日

主诉:反酸反复发作1年,加重7天。

现病史:该患者于年年初开始求医,医院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口服奥美拉唑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不久后又复发,症状反复,而后寻当地中医开方抓药,症状无明显改善,病人深受折磨,家属为之担忧,经中西医多处医治,均效果不佳,此次经友人介绍前来求治:患者就诊时视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诉反酸数月,晨起为甚,时轻时重,伴有嗳气,时有呃逆、胃脘部及两胁疼痛不适感,平素性情波动较大,每于此时嗳气频发,无恶心、烧心、呕吐,纳呆食少,大便不成形,一日两行,入睡难,月经两个月未至,平素月经后期,色质偏淡,量少,有血块。舌质暗红,边有齿痕,黄白腻苔,脉弦少滑。

既往史:既往健康。

辅助检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分析: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食少,大便不成型,月经色质偏淡,量少,平素情志不畅,时有抑郁寡欢,性情波动较大,属气机郁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不畅,责之于肝,肝失疏泄,气机上逆,故而可出现嗳气、反酸、呃逆、月经后期、胃脘部及两胁疼痛不适等症状。月经量少、有血块,属血瘀之列,结合舌脉,故中医辨证为吐酸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

中医诊断:吐酸病—肝郁脾虚兼血瘀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治则:疏肝健脾,降逆化瘀

方药:谢晶日教授特色经验方加减

二诊:患者自述反酸、嗳气好转,但于情志不畅时症状较明显,大便仍不成型,但自述有所好转,呃逆、胃脘部及两胁疼痛不适感基本消失,月经至,量少,少许血块,饮食可,睡眠可,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效不更方,方中活血之品少,加之月经量少且少量血块,故而经期可继续服用前方。

三诊:患者自述情绪控制良好,反酸、嗳气基本消失,近日因工作繁忙、压力大而觉乏力,寐欠安,大便仍不成型,但一日一行,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上方去降逆抑酸药,加补血活血、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之品。

电话随访,患者自述不明显不适,言语清晰,情志状态良好。

:吐酸、呃逆,相当于西医学的胃食管反流病(包括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上,《素问·逆调论篇》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宜下行”。明·唐守元《医林绳墨》曰:“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本案中疏肝行气化瘀药、健脾益气药、养血柔肝药、和降气机药、抑酸和胃药同用。谢师认为该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肝、胆相关,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酿成泛酸,治疗上以和降气机为主,根据具体症状辨证分析,予以相应方药。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胃酸过多,并随胃气上逆反流到食管而吞酸,引起烧心和胸骨后灼热疼痛。故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为酸也”。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中医学认为,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若肝疏泄正常则气机条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若肝疏太过或“肝疏不及”,则克伐脾土,表现为腹胀、胁肋胀满、反酸、烧心等。故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使肝气得疏,脾胃健旺。临床上,此类患者大都存在抑郁、焦虑、心神不安等情志心理问题。因此,谢师在临床中除细心劝慰患者外,处方中常用以轻清疏肝之品,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疏肝理气药可调畅情志、疏理气机,并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临证备要·吞酸》云“胃中泛酸,嗜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七情失和,属肝气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肝失疏泄,气机乖戾,致胃失和降,池气上逆,发为本病。脾胃虚弱的患者常使用健脾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还可调节胃肠蠕动、抗溃疡等作用。《诸病源候论》记载“脾胃有素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医学传心录》咽酸及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谢师认为理气不能忘活血,因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且多肝气郁结,常出现血滞胃络,使病情缠绵难愈。临床中采用疏肝健脾,降逆和胃之法治疗该病,同时根据临床表现佐以化瘀之品,每收其效。

:调畅气机肝脾同调抑酸止痛

图文:SWW

排版:GJ

审核:AZX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gerte.com/blby/1235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