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娱乐圈传来一个坏消息,66岁的老戏骨廖启智因身患胃癌,医院去世。
说起廖启智先生,也许现在许多的95后、00后们都不太了解他,但是作为80后的我,看过许多他的影视作品。
廖启智于年出生在香港,他家境普通,长相平平,但从小对电视里大明星们的羡慕,让他在心中种下了明星的梦想。
22岁的时候,他就勇敢参加了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这个机构曾一度被称为“演艺圈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一大批的知名演员,如周润发、周星驰、古天乐、梁朝伟等。
可是,廖启智的第一次报考,却以失败告终。不过,梦想令他坚持不懈,后来终于被选中,成为了第六期的学员。
因为个人的努力态度,廖启智成功争取到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上海滩》。在这部由周润发主演的剧中,廖启智扮演的是一名马仔,虽然不那么重要,但是他却将这个角色演得非常形象,在圈内打出了名声。
随后,他不断收到戏约邀请,也带给观众们好看的作品。比如《无间道2》、《杀破狼》、《证人》、《线人》、《反贪风暴》等都是非常经典的。
他还曾多次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两度获得这项荣誉。
回顾廖叔的一生,如同他演的那些小人物一样,普普通通却又跌宕起伏,他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见证了香港影视业的潮起潮落。
10年前,有报道称,廖启智曾在广州一个人搭公交车到剧组。被问及此事,他对媒体说,“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出了火车站,打不到车,就想着坐公交车也没问题。”
他直言,自己“从来不是明星”,所擅长的就只是演戏,“只能老老实实做个演员”。
虽然廖启智多年来都是出演配角,但他演绎的角色都是很有灵魂的,他的表演也是非常有深度的。
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少,在廖启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职业演员对工作的敬业与热情,他这样的人,注定不只是“混个脸熟”;他这样的人离世,也绝不会如配角一般猝然退场。
吴孟达是这样,廖启智亦是如此。
据媒体报道,廖启智于去年12月才发现胃癌,到现在离世仅仅3个多月,实在令人唏嘘。而大部分胃癌患者和廖启智一样,从发现到离世的时间都非常短。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国90%的胃癌发现时属于进展期!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发布的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数达47.8万,死亡病例数达37.3万,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如此之高,是因为我国约90%的胃癌发现时属于进展期。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期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与很多其他消化道肿瘤一样,胃癌起病隐匿,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偶尔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也往往会被认为是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普通胃病,当成一般的小毛病简单处理或者觉得忍忍就过去了。而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症状时,比如黑便、贫血、消瘦、腹痛、呕吐、腹部包块、腹胀、食欲减退等,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因此,千万不要误信网上传言,把这些症状当成胃癌的“早期信号”,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我们的胃,每天都要消化大量食物,一旦有了胃病,就要予以重视,否则就可能发生胃癌。从胃炎到胃癌,只需要4步,大概需要5-10年,甚至更短。如何早期发现胃癌呢?答案很简单:做好胃癌筛查!胃癌的筛查方法,常见的有胃镜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PG是反映胃体胃窦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称之为“血清学活组织检查”。PGⅠ浓度和(或)PGⅠ/PGⅡ比值(PGR)下降提示萎缩性胃炎,通常将“PGⅠ浓度≤70μg/L且PGⅠ/PGⅡ≤3.0”作为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界限值。G-17是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以提示胃窦黏膜萎缩状况或是否存在异常增殖。当G-17水平升高时,可以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Hp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胃癌的I级致癌物。Hp感染者中大约有1%最终会演变为胃癌,而根除Hp可有效降低胃癌风险。虽然血清PG、G-17、Hp检测等方式,单独使用准确性并不高,但因为它们是无创或者微创,价格也不算太贵,所以一般用于初筛。如果发现疑似问题,再用胃镜来进一步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胃癌筛查,其他检查方式都没有胃镜有效。胃镜能发现1-2mm的微小癌,而CT大于2cm才有可能被发现。同样道理,B超、磁共振、PET-CT等也不用于诊断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至于肿瘤标志物,由于目前常用肿瘤标志物对于早期胃癌的筛査价值有限,因此不建议作为胃癌筛查的方法。所以说,如果你刚刚做了体检一切正常,但还是得了晚期胃癌,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漏做了胃镜。哪些人需要做胃镜?多久做一次?《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年,上海)》指出,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项者: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以及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注:胃癌高发地区包括辽宁省庄河县、山东省临朐县、福建省长乐县等)表1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此外,如表1所示,该共识还建立了新的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该系统包含5个变量,总分0~23分,根据分值可将胃癌筛查目标人群分为3个等级: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发生风险极高,强烈推荐胃镜精查(每年胃镜检查);
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发生风险,推荐胃镜精查(每2年胃镜检查);
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发生风险一般,可定期随访(每3年胃镜检查)。
想知道自己的胃癌风险以及是否需要胃镜检查、多久查一次,可以通过这张评分表自测一下。图1:早期胃癌筛查的推荐流程最后,如何预防胃癌?1.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2.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4.戒烟;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防患癌于未然的重要策略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少酒、多运动,饮食上多以新鲜蔬菜和水果为主,减少食用高盐和腌制食物。
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良性胃病的人,尤其是年龄大于14岁的胃癌高危人群「包括来自胃癌高发区、有胃癌家族史、已证实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内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术后」,除了可能需要采取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还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相应的治疗。
目前胃癌在我国比较常见,早期胃癌很难被一眼识破,若出现明显症状时通常已进入进展期,因此风险较高,值得每一个人重视。
筛查是提前发现胃癌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的概率至关重要。胃癌筛查的主要方法除了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血液检测,还包括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内镜检查(胃镜)等。
免疫细胞“扶正“治疗首选
一旦发现患癌,除了传统治疗的三板斧“手术、放疗、化疗”之外,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
有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相比,癌症患者体内的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在施展“放化疗“这种驱邪之策的同时,补充NK免疫细胞的数量,提供机体整体的免疫活性,被认为是可以直接“扶正“人体免疫系统的良策。
NK细胞治疗,前后对比图
NK细胞识别癌细胞机制上有它特有的方式,甚至可以对其他漏网之鱼(癌细胞)进行精准的“排查”与歼灭。
被修饰过的NK细胞-CAR-NK,被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不仅完美继承了CAR-T细胞杀伤肿瘤的战斗力,且更加温柔安全,几乎不存在致命副作用。目前已有多项关于CAR-NK的临床试验,这些临床试验多集中于血液肿瘤以及尝试解决CAR-T未能解决实体瘤的研究。
∧正在杀伤肿瘤的NK细胞
NK细胞识别癌细胞机制上有它特有的方式,甚至可以对其他漏网之鱼(癌细胞)进行精准的“排查”与歼灭。
随着科学界对人体免疫细胞更深入的研究,癌症梦魇终究有望被终结,而在当下,免疫细胞临床应用的步伐也在加快,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