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鸿凯,闫跃飞,杜建厂,苏军伟,王现军,耿繁军,张震
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性能测定、体型外貌鉴定和后裔测定等良种繁育体系的不断健全,特别是国内育种公司自主培育能力的增强,优秀种公牛来源于进口的格局发生了巨大转变,而结合全基因组检测的胚胎移植、种子母牛群选育等自主育种手段获得优秀后备种公牛的比例却逐年增大。
但由于种用犊牛培育技术和标准不健全,同样遗传潜力的优秀种公牛,其遗传品质的发挥、利用年限和遗传物质总产量却差异非常显著。作者结合近几年在肉用、奶用后备种公牛培育,特别是胚胎移植后备公牛的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可能遇到问题做一综述,以期能够为同行业种用犊牛培育提供参考。
1后备种公牛培育关键控制点
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外疫病风险的影响和限制,我国限制了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活牛的出口,尤其年实施良种补贴规划实施以来,仅有的几个可以进口后备种公牛的国家也几乎无牛可以进。
年,作者所在单位逐步开始建设和完善自主育种体系建设,尝试减少活体进口,加大胚胎进口和种子母牛群的选育。同时,通过组建虚拟联合育种场,选择省内管理相对规范、单产水平10吨以上的牧场作为受体牛场和目标种子母牛场,并与之签订合同进行联合育种合作,出生后后备公犊回收并于出生后3-7天转运至犊牛培育场。
按照这种思路,目前同省内8家千头以上存栏规模的牧场建立了密切合作。先后共繁育各类种用犊牛近头,犊牛死亡率低于5.4%,后备公牛优秀率超过70%。结合自身情况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
1.1犊牛足量灌服优质初乳
初乳是犊牛至关重要的第一顿活命之餐,犊牛体内抗体主要通过12小时内的初乳中获得,喂给新生犊牛及时足量优质初乳是保证新生犊牛成活率、减少疾病、日增重等的关键措施。
驻场技术人员在做完犊牛接产之后,首先要对新生受体牛初乳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确认初乳IgG含量在50mg/ml以上之后,技术人员一般会分三次灌服初乳,出生后1小时内首次灌服3L优质初乳,6h和12h两个时间点分别再次灌服2L优质初乳,这样最短时间能够在犊牛体内形成较高的抗体浓度,确保犊牛顺利度过出生关,并且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对受体牛只初乳质量较差的牛只,一般会解冻先前储备的优质初乳(水温不超过60℃),不过一定要确保喂给犊牛的奶温不低于38℃,当然最好每头犊牛能够尽快吃上母牛的初乳最好。
1.2避免犊牛脐带感染
犊牛脐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犊牛在接产的过程中脐带没有消毒到位或未脱落前造成的感染,脐带感染一方面治愈效果很差,即便治愈后也对犊牛发育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有些病例外部感染消除后,腹腔内的部分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内部治愈不彻底很容易造成腹膜炎、肺炎之类的继发感染。
相比于其他牛只,胚胎移植种牛成本要高出很多,临产前1周接产人员都会将受体牛只转至环境相对较好的产房单独饲喂管理,确保接产环节的干净无污染,犊牛出生后会距离犊牛腹部8~12cm处剪断脐带,将医用碘酊注入犊牛脐带5~10ml并稍用力向其腹部挤压,以达到彻底消毒,之后还要经常观察牛只脐带愈合情况。
1.3如何做好各个环节的过渡
犊牛在受体场短暂过渡后即转入犊牛培育场,此时犊牛将面临长途运输、适应新环境、更换新饲养员、更换饲喂方式和断奶等各种应激,加之国内多数育种公司并没有现成产奶牛,犊牛从受体场转出后普遍还要面临从牛奶过渡到代乳粉。个人认为在这些应激中代乳粉使用和断奶应激是对犊牛影响最大的。
可以说,以上这些应激对于新生种用犊牛来讲都是一关,如果不重视或处理不好的话,犊牛在整个饲喂过程中会受到食欲变差、腹泻、发热、发育受阻等方面的影响。
本单位在选择虚拟联合育种场之初,就充分考虑受体场与犊牛培育场之间的距离问题,避免犊牛长途运输。犊牛在运至培育场之后尽可能创造条件,从温度、湿度、通风和环境清洁度等方面尽可能减少应激,而在代乳粉方面除了选择稳定可靠的品牌之外,犊牛培育人员在受体场转出前一天就开始适当过度代乳粉,这样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叠加。后期在犊牛7~10天时即开始补喂颗粒料,并在犊牛日增重、食欲和健康都处在最佳状态时考虑逐步断奶。
1.4做好各类疫病检测
尽管选择的所有受体牛场之前,都要对其牛只进行布氏杆菌病、结核、传染性鼻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等病的检疫。犊牛出生后会在饲喂完初乳后再次对犊牛、受体牛只进行疫病的检疫排查,并在转运当天再次对犊牛检疫之后,将阴性犊牛转运至培育场,确认犊牛精神状态、体温、脐带和粪便正常之后,经过喷雾消毒转至犊牛岛隔离区,通常在断奶转出前再进行一次检测,合格后才能混群饲养。